家校共育,撑起孩子“心”力量
龙永祥
2023.11.29
在衡郡,学生的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学习爬坡十分困难,内驱力贫瘠乏力。作为深耕教育多年的管理者,我们十分清楚,这一特殊学情背后的秘密,是学生心理能量的不足,是父母爱的缺位。
随意抽一个班的学生问——假期父母在身边陪伴吗?你会发现举手的竟不足5%。“那爸妈都去哪了?”据了解,衡东县经济产业不多,就业岗位不足。大多父母被迫南下务工,绝大多数孩子与父母一年难得见一次。这些孩子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大,有的放假也是独自一人留守在家。
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絮佩里说,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很多孩子平日看起来明媚且懂事,但当你和他们深入地聊到成长、父母、困扰等话题,大多会眼圈泛红。你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凭借那些孤独的经历和痛苦的觉受完成一场场艰难的自我教育,再经由书本中的美好,笨拙地建构出自己独立而脆弱的精神世界。
父母的有效陪伴期不足15年。成长不可逆,塑造人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在这里,我们想借此契机代这些孩子发声:愿所有父母都将对金钱的追逐往回拉一些,留出一点空隙给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给他们更多耐心倾听、温情陪伴、信任与鼓舞,多浇灌精神上的养分。人的成长远不止于身体的成长,更关乎精神生命的生长。唯有那些看不见的爱,才能真正转化为生命养分,支撑他们勇敢且坚韧地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知乎上有个话题很火:“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留言点赞的人很多,内容大都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渴望爱又害怕爱,很难开展一段亲密关系。”
“会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讨好型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习惯委屈自己。”
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父母缺位的孩子都是什么样?
胆小,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
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内向安静,不太爱说话。在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穿堂而过时,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在身边陪伴,或者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缺少关注和关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父母没有依赖感。
这样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被忽视,内心缺少安全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压力、焦虑,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欢。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畏畏缩缩,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行动。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学习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说教、批评,从不关怀孩子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对孩子表露出温情和理解。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便家长爱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这份爱,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好像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长期缺少认可与肯定的孩子,会形成低自尊,内心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这种空虚感,常常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童年缺失的爱,像孩子心里的洞,长大后再怎么努力,寻找各种事物去填补,都无法被填满。
敏感自卑的孩子,内心也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
情感冷漠、对人缺乏信任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的记忆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时对她也鲜少关心。长大以后,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淡,平时几乎不联系。
她说:“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不会做父母,没有尽到一点父母的责任。”成长中爱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感觉,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不信任的世界,没有人会真正关心自己。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也很难具备爱人的能力。
于是,缺爱的孩子另一种表现就是情感冷漠,不太会主动关心、体贴人;不太信任人,总是对人充满怀疑和敌意,容易把别人的善意误解成对自己的恶意。
毕淑敏曾说:“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情感冷漠,不具备爱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难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过于懂事、讨好
缺爱的孩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值得爱,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爱,寻找爱。
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表现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通常很会察言观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想办法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开心。
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总是迁就别人,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把爱都给了她,而松子,则是被忽略的一方,父亲总是对她板着脸。
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一直努力让父亲看见自己,但是都没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个鬼脸,惹得父亲开怀大笑。
松子以为自己找到了获取爱的方法——不断做鬼脸,父亲就会开心,就会爱自己。这一做,就是20年。
缺爱的松子,在长大之后的爱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讨好,无条件付出,满足对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为她害怕得不到爱。
这样的关系终究是不健康、不长久的,即便用尽全力,松子依然过着不幸的人生。
爱是一门功课
除了多给予陪伴,爱的方式也很重要。父母是唯一一个无需持证上岗的工作。很多父母的陪伴本就不多,最后还把爱变成了伤害,孩子感受到的,只剩下忽视、否定、挑剔、无价值感、不配得感。
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能够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点、闪光点。而不是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会在学习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和连接。
爱孩子,是本能,但会表达爱、正确地爱孩子,却需要理性和智慧。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配合学校,共同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爱;愿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滋养,内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力量。